产业市场

深入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怎样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它与西方的发展理论有什么区别?坚持这一重大思想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思想。

  从三重规定和三个维度理解“人民”

  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

  “人民”包含三重规定。一是量的规定。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民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涵盖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现阶段,我国人民涵盖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二是质的规定。人民代表历史进步的方向,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主体构成的规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范围会发生变化,但构成人民主体的始终是劳动者。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其他学说的根本区别所在。

  进一步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一是从宏观上看,人民是一个整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二是从中观上看,人民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三是从微观上看,人民的利益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整体的力量不断增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翁;人民内部不同群体间的财富和收入等差距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扩大,但终将不断缩小,走向共同富裕;组成人民的每一个个体将越来越充分地释放自我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深入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发展政策如何制定,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它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超越了西方的发展思想。其科学内涵鲜明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西方主流发展观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认为发展的目的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太关注具体的人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情况和感受。这一发展观既没有立足于满足人的需求,也没有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增长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经常被经济危机打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全方位满足人的真实需要,全方位丰富和提高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只追求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追求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小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绝大多数人的畸形发展和不发展为前提的。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主张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